菟丝子

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植物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又称豆寄生、黄丝藤、金丝藤等,是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植物。以其干燥成熟种子入药,药材名菟丝子。为广布种,中国伊朗、阿富汗、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分布。[1]
菟丝子茎缠绕,黄色,纤细。花序侧生,密集成聚伞状伞团花序,花序无梗。花萼杯状,中部以上分裂,裂片三角状;花冠白色,壶形;雄蕊生于花冠喉部,鳞片长圆形,伸至雄蕊基部,边缘流苏状;花柱2,柱头球形。蒴果球形,周裂。种子2~4,卵圆形,淡褐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菟丝子常见于平原、荒地、坟头、地边。菟丝子幼芽缠绕于寄主植物体上,吸根伸入寄主,生活力极强,最喜寄生豆科植物上。[1]
菟丝子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第2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子。秋分前后,菟丝子果壳已变黄,割下、晒干、脱粒。用竹筛将菟丝子筛出,除净果壳及杂质,晒干即成商品。药材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具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等功效。外用可消风祛斑。主要应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wěi]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等。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同时收载同属植物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作为药材菟丝子基原植物。[1]

简介

  • 正名:菟丝子
  • 英文名:Tusizi
  • 拉丁名:Cuscutae Semen
  • 别称:黄丝子、吐丝子、萝丝子、黄藤子、缠龙子、龙须子、黄萝子、豆须子、无娘藤米米、黄网子、菟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