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病

经济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
荷兰病(Dutch disease)[1],是一种经济学领域的概念,指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部门异常繁荣,而其它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3],最早出现于1977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的文章[1]
20世纪50年代末,荷兰开始在其海岸沿线发现储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并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在自然资源带给荷兰巨大财富的同时,荷兰盾大幅度升值,荷兰国内传统的机械制造与出口工业等产业则不断失去国际竞争力,导致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结构调整危机[2]。1982年,彼得·尼瑞(Peter Neary)与马克斯·科登(Max Corden)[2]提出“荷兰病”经典理论模型[3]。1984年,彼得·尼瑞将“荷兰病”定义为“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开发斯洛赫特伦(Slochteren)天然气田而遭遇的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困境”[2]。1986年,彼得·尼瑞与斯韦德·范·韦恩贝根(Sweder van Wijnbergen)进一步研究“荷兰病”对小型开放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小型开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2]

产生

“荷兰病”的经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 Neary在1982年给出的。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 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
弗里斯兰省Smalle Ee市的气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