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科芋属湿生草本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为天南星科Araceae芋属Colocasia)湿生草本,别名芋头、水芋及台芋[3]。芋原产中国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热带地区,在引种后世界各地皆有栽培[2]。在中国,以珠江流域台湾省栽培最多,长江淮河流域次之,华北栽培很少,其适生于高温多湿的环境[4]
芋根为白色肉质纤维根,着生在母及子下部节上,根毛[4]。其块茎通常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叶2-3枚或更多,叶柄长于叶片,绿色,叶片卵状,先端短尖或短渐尖,侧脉4对,斜伸达叶缘,后裂片浑圆,外侧脉2-3条,内侧1-2条,不显;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5];肉穗状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圆锥状;中性花序细圆柱状;雄花序圆柱形,顶端骤狭;附属器钻形[6]。其自然状态下花期短且不规律,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大[7]。在中国,花期为2-4月(中国云南)至8-9月(中国秦岭)[5]
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也是其起源地之一[8],早在中国战国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管子》轻重甲篇中就有关于芋的记载[4]。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成熟的基本粮食作物[9],其块茎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4],淀粉含量超过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10]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11]木薯Manihot esculenta[12][13],可代粮或制淀粉[6]。芋的叶、根茎、叶柄和花序皆可入药,有止泻解毒、健脾补虚及祛风利湿等功效[14];全株也常用作猪饲料[6]。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五大根系作物之一[13]

历史

物种起源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