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

原产于中国的落叶乔木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无患子目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是原产于中国的落叶乔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黄河流域,最南可至云南,最北可至辽宁南部。[1]臭椿生长速度快,但寿命短,能够适应不酸碱度的土壤。[1]臭椿的叶子是复叶,如鸟类羽毛状排列,长35-55厘米,叶柄长5.5-11.5厘米,叶片对生,绿色,呈椭圆形,有臭味。[2]臭椿的花序呈圆锥形,花为浅绿色,翅果椭圆形,果长2.5-5.5厘米,一般在5-6月开花,在7-10月结果。[2]
臭椿木材材质较硬,兼具良好的纹理和光泽,可用于造纸,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臭椿种子脂肪含量达30%-35%,可用于榨油,其所剩废料可作为饲料和肥料。[2]此外,臭椿根皮,又称椿根皮,有清热解毒、收涩固肠、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在中国民间,椿根皮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草药。[3]不仅如此,臭椿发达的根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因此,臭椿常被用于城市工业区绿化。[1]除此之外,臭椿种群在幼年阶段有较高的集群强度,有利于发挥群体效应,促进种群的存活和发展。[4]

历史演化

词源由来

由于具有味道苦涩的树皮以及枝叶,其叶基部有腺点,散发臭味,因而得名臭椿。[5]古时称臭椿树为“[chū]”,《本草纲目》曰:“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臭恶,歉年人或采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