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

反胃
中医病证名。反胃,又称“胃反”,是指饮食入胃,停滞不化,良久反出的病症。
“反胃”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指出本病主要病机是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临床表现以朝食暮吐为特点。治疗方面提出“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英文名称:Stomach Reflux,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内科。[1]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