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的传统古乐器
[chí],是一种汉民族的传统古乐器,形似于笛,但两端封闭,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上,无膜孔而有“有底”的特点。篪是横吹竹制吹管乐器,音色悲凉,能与埙很好地相合。宋代陈旸在《乐书》中记载:“篪,有底之笛,横吹之。”篪在古代雅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浑厚、文雅而庄重。篪分为雅篪和颂篪两种,雅篪用于演奏雅乐,声音较低,而颂篪则用于颂乐,声音较高。据《周礼·郑玄注》和《东晋郭璞注《尔雅》记载,篪是一种6孔(包括上出孔)的横吹竹管乐器,底端封闭。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征相似。

乐器

一、历史文献有关篪的记载
从有记载的周代起,即有关于篪的记载;《周礼。春宫》中就记载了笙师掌教吹笙、篪、埙等所有管乐器。“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即由《诗经》所记。后人称要好的朋友为“埙篪之交”就是由此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篪的制作工艺已相当精良,演奏技术也有较高水平,不用于雅乐的伴奏、合奏,也可单独演奏。《史记》记述“伍子胥出昭关,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薄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几句话,把伍子胥吹篪行乞的神态描写的活灵活现。汉代竹笛已在宫廷乐队及民间大量使用,并取代了篪在乐队中的部分地位,但篪在雅乐中仍是主要乐器;《后汉书.明帝记》云“永平十年,闰月甲午,帝幸章陵,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北魏以后,民间广为流传着老妪吹篪的故事,“秦民语云:快马健儿不如老于吹篪。”隋唐时期,篪是钦定雅乐二十件乐器之一。北宋政和三年,一个宫廷乐队中国就有吹篪乐工二十八人之多。元代,宫廷雅乐三十七中乐器,其中也有篪。明清时期,不少典籍中都曾记述过篪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还绘有篪的图形。清乾隆二十四年,法国人苦朗绘制了《皇朝礼乐图式》,其卷八即有篪图。一九五七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山东曲阜孔庙考察雅乐乐舞时即拍有乐生吹篪的照片。
篪[竹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