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鱼

甲鲶科下口鲇属鱼类
清道夫鱼(学名Hypostomus plecostomus),1754年被林奈(Linnaeus)发现命名,[3][4]别名为吸盘鱼琵琶鱼、琵琶鼠鱼等,[2]属于甲[nián]下口[nián]属鱼类。[3][7]清道夫鱼自然环境最长可达60厘米,但水族箱最大只能到30厘米。[6]清道夫鱼鱼体呈圆筒形,[8]鱼体呈灰黑色或淡褐色。体上布满有黑白色斑纹,全身被盾鳞包裹,体表粗糙。[9]有锐利的隆棘口腹位,具乳头突,呈吸盘状。口盘圆形,其宽度类似于眶间距。唇中等大小,其内表面布满无数小乳突。背缘浅弧形,腹缘平直。体被多角形骨板,连续排列成行。胸部裸露或有很小的骨板,骨板分节排列。[4]背鳍和胸鳍发达(背鳍具有7根鳍骨),[8]均具1棘。[10]
清道夫鱼原产于南美洲,作为观赏鱼被引进中国,由于清道夫鱼属于热带鱼,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江河水库中,尤其是珠江水域。[5]1990 年由清道夫鱼广东从南美洲引入,现已在广西海南等河流中分布,20 世纪90 年代,在富春江曾经被捕获,2009年也曾在浙江舟山的水库中出现。[11]台湾宜兰地区清道夫鱼被引进后大量繁殖,已成为当地优势物种。目前清道夫鱼已经在在湖北、广西、四川上海河道中均有发现。[12]
清道夫鱼可作为观赏鱼,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3]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清道夫鱼为其养殖转运提供了帮助。[9]此外,通过对清道夫鱼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研究,发现了之前中国未发现的单殖吸虫(Monogenea)类寄生虫。[5]

形态特征

清道夫鱼自然环境最长可达60厘米,但水族箱最大只能到30厘米。清道夫鱼鱼体呈圆筒形,[6]鱼体呈灰黑色或淡褐色。体上布满有黑白色斑纹,全身被盾鳞包裹,体表粗糙。[9][8]有锐利的隆棘口腹位,具乳头突,呈吸盘状。口盘圆形,其宽度类似于眶间距。唇中等大小,其内表面布满无数小乳突。背缘浅弧形,腹缘平直。体被多角形骨板,连续排列成行。胸部裸露或有很小的骨板,骨板分节排列。[4]背鳍和胸鳍发达(背鳍具有7根鳍骨),[8]均具1棘。[10]雌雄区分方法:清道夫鱼雄鱼一般较小,且有的胸鳍上会长出尖刺,脸颊部位会长出粗硬的刚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