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效应

梯度经济理论之一
极化效应是梯度经济理论之一。最早是由经济学家G·迈达尔在其著作《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1957年) 中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旦地区间发展水平与发展条件出现差距,条件好、发展快的地区就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为自身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遏制落后地区的发展,使之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越多,处境也就日益恶化。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发挥作用,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处于高梯度的发达地区,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使生产进一步集中,加速经济与社会发展,加速两极分化。这种经济发展中的极化效应,为政府调节经济、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

效应介绍

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3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
纲纳·缪达尔认为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了两极分化。也就是,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

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