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

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英文名称:Mycoplasma),是支原体属的统称,[2]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能通过细菌过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因其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而得名。[6]支原体属于柔膜菌门中的柔膜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7]
截止2022年,已发现支原体达240多种。[3]对人致病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和艾滋病相关支原体;[5]其中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包含有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等,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被列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6]艾滋病相关支原体包含穿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等,此类支原体主要在AIDS(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体内检出。[5]
支原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人、动植物体。[8]支原体细胞小,直径多为0.2~0.3μm,不易被革兰染料着色,常用吉姆萨染色法,呈淡紫色。大多数支原体为需氧或兼性厌氧,适宜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7.8~8.0。支原体繁殖以二分裂为主,也可通过出芽、分枝等方式繁殖。[6]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对理化因素比细菌敏感,容易被消毒剂、抗生素灭活。[8]
支原体的致病性是相对宿主而言的,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致病,而有的则兼而有之。[9]支原体感染可以诱导固有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应答对早期清除支原体和控制感染有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可彻底清除入侵的支原体,[10]支原体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4]对支原体感染的诊断用得较多的是直接分离培养和形态学检查,也可以通过免疫学诊断,[11]基因诊断和染色进行诊断检查。[12]
肺炎支原体可以通过接种相关的疫苗进行预防。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预防,主要以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主。[8]另外,支原体感染治疗常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