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

中国北方传统面食
拉面(Lamian Noodles,又称甩面、扯面、抻面)是一种中国北方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传统面食,起源于山东福山,民间相传因福山拉面驰名。拉面制作方法简单,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上下抹油,放入盘中,用刀切成均匀的长条状,上下两手轻拿两端向左右抻拉,同时上下弹起,面条中心点打在面板上,反复多次抻拉弹起,然后放入锅里煮熟即可。拉面可以蒸、煮、煎、炸、炒,各具风味。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以制成小拉条、空心拉面等不同形状和品种。 拉面历史悠久,清末陕西人薛宝展所著的《素食说略》中记载了拉面在陕西、山西一带的流行情况。在陕西、山西一带,有一种名为“[zhēn]面条”的面条,薄如韭菜,细似挂面,耐煮不断,柔韧可口。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拉面的原型。 2017年6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其中,拉面的名词标准翻译为“Lamian Noodles”,于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简要介绍

拉面是山西省的名产,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特别是晋中地区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此面吃时宜浇配打卤或各种浇头,炝锅汤面也颇有风味。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拉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条、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拉面、水拉面等不同品种。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面条子》:曰切麪,曰拉麪,曰索麪,曰挂麪。”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五:“给他们做的是炒鸡蛋拉面。”
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面条”做法以山西阳泉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