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

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药物
体内组胺受体有H1、H2、H3三种亚型,其中H1受体多分布于毛细血管支气管、肠道平滑肌,当H1受体活化时,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伴随的瘙痒、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等反应。H2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促进胃酸分泌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作用。临床常用的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特异性异常抗变态反应药,能与组织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使组胺不能同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引起过敏反应的作用。

药理作用

  • 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 1.抗外周组胺H1受体作用
  • 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拮抗组胺的作用,可抑制血管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此为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对某些以组织水肿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疗效好;对抑制平滑肌收缩作用远不如交感神经兴奋药和茶碱类,与肾上腺素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 2.镇静作用
  • 治疗量抗组胺药可导致中枢抑制如镇静和嗜睡作用,可能与拮抗中枢H1受体有关,作用强度因个体敏感性、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而异。
  • 3.其他
  • 具有抑制分泌、扩支气管及松弛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其抗震颤麻痹、防止呕吐、制止眩晕等作用亦可能与抗胆碱作用有关。

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