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戊戌变法重要人物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号长素,字广厦、明夷[1]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改号更生,晚年号天游化人。[9]他是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3],人称康南海。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1]、书法家和学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著名领袖[10]
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名门望族[1],曾考中清朝光绪十九年癸巳科举人。[11]康有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又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影响,逐渐形成改良中国封建制度的维新思想[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在北京公车上书,联合1300多名举人要求拒签和约[12]。自1888年到1898年中,他七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变法的建议。[5]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13]。1898年,康有为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导维新变法的改革[14],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遭清廷通缉,在海外流亡16年,期间组织保皇派[15]。于1913年回国[16],1927年于青岛病逝[4]
康有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旧民主主义的先行者[3],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爱国主义[1]。他七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变法的建议[5],最终促成了1898年的百日维新变法[14],废除女子缠足、废除八股取士等得以实施。[7]康有为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很多并不切实可行,但对维新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对解放人们的思想和近代社会的革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7],培养出了许多立志救国的优秀人才,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一个维新变法的新时代。[3]历史学者马洪林评价:康有为是站在反对外国侵略和封建专制前列的旧民主主义的先行者[18],是学习西方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19]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