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

失语
失语症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临床症候群,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因先天或幼年疾病引致学习困难,造成的语言机能缺陷不属失语症范畴。[1]

病因

  • 人的大脑皮层存在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而受到损害,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这就是失语症。失语症患者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严重甚至无法说话。引起失语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 1.阿尔茨海默病可引起渐进性、不可逆性观念运动性失语症.
  • 2.失语症可因脑脓肿引起,炎症消退后常自行逆转。
  • 3.脑部肿瘤时进行性失语症常晚于精神敏感度下降、头痛、眩晕、癫痫发作,可与颅内压增高表现同时发生或晚于颅内压增高表现。
  • 4.肝性脑病可引起渐进性结构性失语症,经治疗后可好转。
  • 5.脑卒中可引趋突发性、持续性失语症,根据受累动脉不同伴随表现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 1.运动性失语症
  • 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等。为Broca氏区,即第三额回后部的言语运动中枢受损时引起,症状特点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虽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 2.感觉性失语症
  • 又称感受性失语Wenicke失语症等。病灶位于Wenicken氏区和听觉联络区,它与言语中枢联系中断后,阻碍了听觉性词“图象”的激活而致。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议的意义,虽有说话能力,但词汇、语法错误紊乱,常答非所问,讲话内容无法使人真正了解,但常能正确模仿他人语言。
  • 3.失读症
  • 病变主要位于角回,特点为患者无视力障碍,看到原来认识的文字符号却读不出字音,亦不知其意义,多伴有失写、失算、体象障碍、空间失认等。单纯性失读症其他语言功能正常,可自动发言、复述口语、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文字,所以朗读默读能力丧失,亦不能抄写。单纯性失读智力及计算能力正常。
  • 4.其他类型
  • 还包括传导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