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

清代民族英雄
吴大[chéng](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原名大淳,字止敬,更字清卿,号恒轩、憲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1]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2]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吴大澂中进士,授翰林编修[3]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任陕甘学政,主管陕甘两省教育、科考。[4]光绪三年(1877年),吴大澂赴山、陕襄办赈务,翌年授河北道[5]光绪六年 (1880年),吴大澂前赴吉林,随同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东北防务一切事宜,赏三品卿衔。次年,其授太仆寺卿,位列京堂。踏访国界,筹备机器局,组织移民屯垦,巩固边防。[4]光绪九年(1883年),吴大澂会办北洋军务,光绪十年(1884年),迁左副都御史,奉令赴朝鲜处理甲申政变,抵制日本侵朝活动。次年,其赴吉林参与中俄勘界交涉,收回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和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光绪十三年(1887年),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反对划分澳门归葡萄牙管辖。次年,其因治理黄河有功,被清廷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甲午战争时期,吴大澂任湖南巡抚拒敌,因缺乏对战争的全面部署,致使湘军尽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撤消吴大澂帮办军务职,旋革职留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吴大澂被革职永不叙用。[1][5]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吴大澂病逝,享年六十八岁。[1][6]
吴大澂在巩固边防、勘界谈判、惩治贪吏等方面的功绩,显示了其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7][8]此外,他还多才多艺,精篆书,亦工篆刻,善画山水,博学嗜古。曾[zuǎn]辑《十六金符斋印存》《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千玺斋古玺选》等。编著有《说文古[zhòu]补》《篆文论语》《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意斋集古录》《憲斋诗文集》《古字说》等。[1]

人物生平

巩固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