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政权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又称后周、宇文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宇文氏于北朝建立的一个政权。其建国时期的治理区域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部地区。北周历孝闵帝宇文觉等五位皇帝,国[zuò]二十四年,都城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1][2][3][4][5]
北魏末年,宇文泰在父兄皆死于战乱后,投奔尔朱荣麾下大将贺拔岳。贺拔岳死后,宇文泰被推上军事统帅之位。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宇文泰拥立北魏宗室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自此握国家军事大权,封安定公,再被任命为太师、大冢宰[a]。宇文泰执国家政权二十年,奠定北周基业。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其第三子宇文觉继承其职务、爵位,次年(557年),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控者宇文护[b]逼迫西魏恭帝禅皇帝位给宇文觉,宇文觉受禅继位,国号周,宇文觉即北周孝闵帝[6][3][4]当年九月,宇文护杀宇文觉,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帝。公元559年,宇文[]亲政,改元武成,宇文毓对内改革郡县制和官吏制度,对外击退吐谷浑部落,稳定了北周边境,并主持编著了《世谱》五百卷。[7]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宇文护毒死宇文毓,宇文毓口头遗诏其异母弟宇文邕继位,是为北周武帝,谥宇文毓为明帝,葬昭陵[1]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权臣宇文护,收回军政大权,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8][9]宣帝宇文赟继位后,荒废朝政,骄奢淫逸无度,使得北周国力逐渐衰落。579年,宇文[yūn]将皇位传于年仅7岁的太子宇文阐,改年号为大象,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宇文赟病死后,随国公杨坚受遗命为辅政大臣,此后杨坚威望日趋增长,逐渐消灭了反对自己的势力。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十三日,杨坚受宇文阐禅皇帝位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10][5][2]
北周国祚短暂,帝王更替频繁,其政权本质是北魏西魏传统的延续,后来的隋、唐统治者亦皆为北魏、西魏、北周王朝的权贵,统治上一脉相承。政治上,北周废除九品中正制,仿周礼实行六官制,打破门阀传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放虏奴,吏治相对清明;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桑,根据收成的丰欠程度灵活调整课税多寡,促进商业发展;军事上,北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制度上沿袭西魏采用府兵制,扩大兵源,以八柱国统帅六军,对隋唐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法制上,北周在沿袭历代前朝律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北周律和刑书要制,对各项刑罚做出了详细分类的同时,也废除了如宫刑等一些不合理法条;[12][9]外交上,北周执行与北方的突厥、柔然交好,集中力量对付东方的北齐南梁的战略;[6][3]文化上,北周重儒重典,但保持住了鲜卑文化本位属性,根据统治需要调整宗教政策,重视文化德教,培养了一批文化和政治精英,在石窟造像、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均取得成就。[13][14][15][16]北周是禅让立国,因此其正统地位比较受关注,后继的隋、唐也受此影响,建国的方式也类似,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1][2][17]

国号

公元556年12月丁亥,西魏恭帝下诏,将岐阳之地封给宇文觉,并封他为周公,宇文觉称帝后,即以爵号“周”作为国号。部分史料也称后周。因其所辖之地处于中国的北方,史称北周,与西周东周五代十国后周作区分,又因北周皇室为宇文氏,又称宇文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