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狐蝠

狐蝠科狐蝠属动物
印度狐蝠(学名:Pteropus giganteus),也被称为大狐蝠、大飞狐、马来亚飞狐、马来西亚飞狐、大果蝠、卡朗或卡隆,是一种体长约20-25厘米的蝙蝠。它栖息在果实丰富的森林地带,属于夜行性动物。主要以水果、花蜜和花朵为食。印度狐蝠以其巨大的体型而闻名,几乎所有其他旧大陆的果蝠都没有回声定位的能力,但它们通过发达的视力进行补偿。

形态特征

印度狐蝠体长为20-25厘米,没有其他蝙蝠所具有的尾巴,体重约为300-400克。头和颜面部狭长,吻尖而突出,耳长且直立,结构简单,没有耳屏,眼大而圆,牙齿尖锐,整个面部看起来很像狐狸,因此得名“狐蝠”。
颈部较长,前肢特化成翼,掌骨和指骨除第一指外,均特别延长;达60-70厘米,仅具1指,指的末端有爪。前后肢与体侧张有弹性的飞膜,后肢扭转,比前肢短得多,约为12厘米,具5趾。膝向背侧;第一指不包在翼膜内,很短,该指的爪和后足各趾的爪都很发达,呈钩状,便于将身体倒挂着休息。前肢和后肢完全由张有弹性的皮膜联结在一起,皮膜展开时,宽达150厘米。头部及皮膜均呈深棕色,颈部及腹部为浅棕色。耳廊相当大,有发达的耳屏;尾巴被于股间膜之间,这些游离膜以起自跟部的软骨或骨质距所支持;沿距的基部有延展的小片皮膜称距缘膜。乳头有1对,位于腹部。
头骨愈合程度很高,轻而坚固,吻部较短,听泡特别膨大,颌间骨通常发育不良甚或缺失。牙齿属于异型齿,比典型的原始兽类缺少第一对门齿及第一对前臼齿,下门齿非常弱小,犬齿(特别是上颌的)较大,为典型的肉食型牙齿;原始的第二、三对前臼齿为小前臼齿,呈圆锥形,仅有单一齿尖,最后一对前臼齿为大前臼齿,其齿尖几乎达到犬齿的高度,典型臼齿的齿冠有“w”形的切缘,具二枚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