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Density of Population),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1]其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数/该地区的土地面积。[2]
人口密度分为农业人口密度、比较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三类。[3]人口密度能从数量上反映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是反映某一区域范围内居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1]便于对该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作出直接的估价。[4]影响人口密度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农业生产历史等。[1]
人口密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人口密度指标可以是一个总的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农业人口密度、耕地人口密度、医务人口密度等,以了解人口与土地资源,以及人口与卫生资源的关系。同一地区人口数经常变动,故人口密度的计算须针对一定地区和一定时点进行,以便相互进行比较。[1]

各国情况

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1,067人/平方千米(据2013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7,588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5,142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9人/平方千米;北美洲格陵兰地区只有0.027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2010年数据)。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41.7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772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2.56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为1289人/平方千米,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西城区,人口的密度达24517人/平方千米(2010年数据),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9人/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