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

中国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南与前门东大街相邻,北到东长安街。全长1552米,平均宽16米,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老北京最核心的街区和最长的一条胡同。[1][2][3][4][5][6][7]
元代建都北京,因交通不便,南方的粮食只能运到元大都的城墙外面,形成了一条贩卖粮食的东西向街道。这些粮食中有许多“香梗糯米”,北方人称糯米为江米,街道便被称为“江米巷”,后来江米巷中间修了棋盘街,把江米巷分为了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到了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扩建了元大都,江米巷被收进了北京城。因东江米巷紧挨着紫禁城,从明、清开始,许多衙门、王府和接待外国使者的会同馆就建立在这里,东交民巷逐渐演变为政治中心。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国的使馆也建在了这里,“江米巷”被改为“侨民巷”,因“侨民”和“交民”谐音,侨民巷就逐渐被称为交民巷。清朝后期,列强为了控制清政府,纷纷在东交民巷建立兵营、使馆区、银行、医院等建筑,成为“国中之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使命彻底结束。[2][4][5][1][8][7][9][10]
东交民巷使馆区是北京现存的20世纪初“洋风”建筑群,也是西方列强侵犯中国的实物遗证。现存建筑有日本公使馆、英国使馆、法国使馆、奥地利使馆、横滨正金银行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和国际俱乐部等,这些建筑物风格均是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折衷主义。1992年,东交民巷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东交民巷建筑群”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北京市政府批复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其中就包括东交民巷街区。[1][11]

地名由来

元代时,称江米巷,属南熏坊,位于元大都的南城墙外面,主要是贩卖南方运送到北方的粮食,从南方运来的粮食中,大米居多,也有许多“香梗糯米”,北方人称糯米为江米,江米巷也就因此得名。明代,朱棣扩建北京城,江米巷被收进北京城,因为距离紫禁城很近,许多重要衙署、寺庙和王府便建在了这个地方,比如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和御医院等。而明代为了接待外国的使团等人,也建立了会同馆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国的使馆建在了这里,“江米巷”改称“侨民巷”,因为“江米”和“交民”谐音,“江米巷”就渐渐被人们叫成“交民巷”。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攻击了东交民巷,将其改为鸡鸣巷、复侬氏等。文革期间,东交民巷改称“反帝路”,后恢复其名。[2][5][9][8][10][7]